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馆时指出,“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历经八十载峥嵘岁月,延安精神历久弥坚,“延安作风”依旧闪烁光辉。新起点呼唤新担当,新时代彰显新作为,年轻干部须深刻领悟“延安作风”中跨越时空的思想境界、丰富内涵、时代意义,将老一辈革命家廉洁奉公的宗旨意识、亲民爱民的群众观念、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永续传承。
以“恶竹应须斩万竿”的气魄,勇当勤政廉洁“行动派”。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用“十个没有”生动概括了陕甘宁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政治风尚。针对红军时期的战斗英雄肖玉璧思想和行动上的腐化,边区政府不纵容、不姑息、不手软,毅然处决了这名腐败分子,以“层层设防、处处提防、人人自防”的政治警觉,严把思想关、权力关、行动关,掐去思想堕落的“坏苗头”,让廉洁自律成为革命队伍成长的“沃土”。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充满陷阱和诱惑,前行道路上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铸好拒腐防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新发展格局下,年轻干部要时刻净化思想、审视言行,形成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审慎、用权公正的新时代权力观,做到权力欲望面前不越轨、不逾矩、不妄动。要始终保持自省自警、慎独慎微的政治自觉,常照“镜子”、常正“衣冠”、常治“疾病”、常修“烂枝”,贪欲面前管得住小节、金钱面前抵得住诱惑、考验面前守得住初心,在物欲横流中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以“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情怀,深耕为民造福“责任田”。1939年由毛泽东主持、几位同志合作编写的干部教材《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党的建设”这一篇章中,李维汉将共产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作鱼和水的关系。对此,毛泽东作了批语:“水可以没有鱼,鱼不能没有水。”1945年,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并确定为党的宗旨。延安时期,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了革命队伍,边区政府用鱼水情深滋养了老区人民,也赢得了革命胜利。新征程上,全面小康的“底色”已然绘就,乡村振兴的“成色”正在铺展,基层干部须放下架子、沉到一线,与群众齐坐炕头板凳、同吃粗茶淡饭、共聊家长里短,用真情真心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道、常行惠民之策,学会向人民群众拜师学艺,从调查研究中把握人民愿望、从联系实际中回应人民关切,把“民之所盼”作为“党之所需”,把“民之小事”作为“国之大者”,以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耕作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以“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自觉,念好艰苦奋斗“干字诀”。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党的革命理想浴火锻造、革命精神淬火成钢的峥嵘岁月。从南泥湾到枣园,从开展军民大生产到创办抗日军政大学,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发扬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实干精神,为革命胜利创造了无限希望。延安处处是“黄土”,也遍地是“黄金”,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朱德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用降落伞改制成的背心、林伯渠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都是革命年代里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昭示后来者将艰苦朴素、不懈奋斗的革命传统永远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现梦想的征途一定充满艰辛。新的赶考之路上,年轻干部要“自讨苦吃”,学会苦中生智、苦中求进、苦中作乐,摒弃光说不做的“假把式”,练出善作善成的“真功夫”,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立实之志、“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务实之情、“不在会场就在现场”的求实之举,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