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党的事业发展,我们党对党员的关心关爱程度也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进入新时代以来,相关工作更是有力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制定党内关怀帮扶办法;2019年2月,中央办公厅正式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帮扶办法》。自此,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从顶层设计角度得到确立,有章可循。
笔者认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党内激励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党员更好开展工作;而关怀、帮扶,则更侧重于在党员出现特殊情况乃至困难时,由党组织给予精神激励、人文关怀与物质帮扶。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讨论党内关怀、帮扶工作,并选取机关党员作为讨论对象。
加强党内关怀帮扶,立足于党的自身建设需要,有利于激发党内活力,营造和谐氛围,实践人本理念,夯实组织基础。当党员单靠自身无法应付困难的时候,求助于党组织无疑是最佳选择。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关怀帮扶机制,成为“风雨来袭”时党员个体最有力的保护伞。《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中就明确指出,党费的适用范围包括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补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党员和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部门多次从直接管理的党费中划拨专项资金支持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在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的走访慰问,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党员的主体地位。
机关党员不同于其他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较之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中的党员,工作相对稳定,经济条件相对更好,后顾之忧也相对较少,但仍不免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在遇到困难时,同样需要得到关怀帮扶。然而现实中,对于机关党员的关怀帮扶,尚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
关爱“浅表化”。不少单位和党组织的工作还停留在浅层次,满足于在党员生病时探望一下,送上一点慰问金。既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工作观念,也没有面对具体特殊情况时的针对性做法,更缺乏统一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和执行标准,以及党员对相关工作效果的反馈机制,离实现机关党员关怀帮扶工作常态化、全覆盖还有距离。
对象“单一化”。一些单位能够以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长期患重病党员等作为关怀帮扶重点,定期开展上门慰问。但覆盖面相对狭窄,对其他党员谈心谈话不充分,掌握实际困难不够,关注突发困难不足,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没有给予及时和有针对性的关怀,组织温暖未能充分传递。
形式“简单化”。关怀帮扶手段不多,缺乏日常性、经常性、机动性,降低了党员“有困难找组织”的心理预期。将关怀帮扶当作差事,局限于元旦春节、“七一”、国庆等固定时点,送点慰问钱物“摆拍”了事,缺乏“新意”和“心意”,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工作“孤立化”。各单位实际工作水平不够均衡。有的完全依托机关党委或机关工会,其他职能部门“作壁上观”;有的基层党支部对支部党员关心不够,使得上级党组织不够及时了解困难党员实际情况;个别单位党组织甚至以疫情等为借口,逃避上门探望、吊唁慰问等应尽的关爱责任。
保障“碎片化”。突出表现在基层党组织仅依靠留存党费开展关怀帮扶,往往“杯水车薪”,关怀帮扶资金不足,缺乏可持续的经费支持。加之相关党内法规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尺度不一,有的过于宽松,有的又过于严格,甚至在个别巡视巡察意见反馈中,将合理的党内慰问支出也作为问题,导致基层党组织更加畏手畏脚。
上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认识不深刻,一些党组织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机关党员关怀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工作任务已经够重,不想多花时间精力进行帮扶。其次是工作作风不扎实,对真正需要关怀帮扶的党员摸排不够,对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到位,党员出现困难时不知如何求助组织。第三是方法手段欠创新。有的党组织有心无力,空有热心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或是仅局限于生活方面的帮助,忽视了思想、工作等方面的关心关爱。此外,一些党员出于自尊心,或是不给组织添负担的心理,并不愿意吐露实际困难,客观上也造成了机关党员关怀帮扶不够及时到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正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推动机关党员关怀帮扶工作真正做实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做好党内关怀帮扶与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紧密相连,与党内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不仅仅是某一级党组织、某一名书记的事情,更事关党内每一名成员,要真正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提高工作亲和力,同时杜绝高高在上的作风,不能将机关党员关怀帮扶变为一种“施舍”。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立足《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帮扶办法》等现有党内法规制度,建立完善配套的长效制度机制,坚持普遍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坚持节日慰问与日常关怀相结合,既注重对长期困难弱势党员,又加强对党组织内其他党员开展全覆盖的关爱,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关爱基金,并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规定使用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是加强工作统筹。把机关党员关怀帮扶开展情况纳入党建工作督查、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倒逼各级党组织提升重视程度。与大兴调查研究结合,通过领导联系慰问、支部挂钩、党员结对等方式,切实了解所属党组织困难党员的情况。与工会组织加强联动,充分整合党内外各类资源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利用“互联网+党建”的方式,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库,准确采集掌握信息,以便及时有效予以关怀。
四是注重精神关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精神关怀是机关党员关怀帮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要充分运用“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基本制度,落实“六必谈”要求,帮助党员解开顾虑,打开心房,真正信赖依靠党组织解决困难。对因公牺牲、殉职、伤残的党员,长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党员及其家属,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协调解决生活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