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量你‘能下’调整后的整改成效和工作表现,区党工委研究决定,将你提拔使用为正股职干部。”近期,海安经济开发区“下”后干部赵某某,因履职尽责、表现突出,为区安全生产工作作出积极贡献,被区党工委提拔为正股职干部。
近年来,海安市坚持实绩实干导向,着力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常态化,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下”后干部跟踪教育管理的六条措施》,细化“下后再上”方法路径,帮助“下”后干部放下包袱、振作精神、重新出发,市镇两级累计重新使用16名、职级晋升5名“下”后干部。
分类“回炉再造” 重燃干事热情
2019年7月,海安市原区镇副科职干部张某某,因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被免去领导职务并调整至基层矛盾调处一线工作;2020年2月,海安市原机关部门副科职干部王某某,因在市委重点工程项目中消极应付、推进不力,被免去领导职务并调整至房屋征收一线工作……
区分干部“下”的原因,海安市结合个人特点、专业特长、性格特征,差别化制定“回炉再造”方案,有针对性地将“下”后干部放到城市更新、双招双引、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经风雨、壮筋骨。采取“高校+党校”的方式,通过每月阅读一本红色书籍、每季参观一个党性教育基地、每年组织一期理论考学比学等“三个一”活动,着力解决精神懈怠、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
同时,落实“单位主要负责人挂钩科级干部、分管负责人挂钩中层干部、科室负责人挂钩一般干部”的分级帮带要求,开展 “一对一”谈心谈话129人次,帮助找准症结、分析原因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定期检验学习成效。
实施“双重考核” 掌握现实表现
“该同志从领导岗位调整下来后,能够及时放下心理包袱,发挥自身人脉优势,积极参与本单位各项工作,2022年度考核测评‘好’率100%。”近期,海安市某机关部门将“下”后干部丁某某的年度自查述职报告和党组鉴定报告呈送市委组织部,纳入丁某某“能上能下”个人档案。
聚焦一下了之、“一棍子打死”的后续管理难题,海安市压实组织部门和“下”后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双重责任,强化政治素质考察成果运用,建立“下”后干部“双记实双报告”机制,落实一人一档案、一季一汇总、一年一报告,考准考实“下”后干部政治表现。
“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对‘下’后干部的政治学习、思想动态、项目攻坚、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群众评价等情况进行常态记实,定性、定量记载。”海安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有关负责人介绍,“另一方面,组织部门将‘下’后干部纳入干部监督重点对象,以联席会议制度为载体,结合调研走访、‘一报告两评议’及巡视巡察等工作,对负面信息进行动态记实,全方位掌握‘下’后干部行为表现。”
推行“三色管理” 畅通再上渠道
海安市配套制定《“下”后干部分色管理操作办法》,实施影响期满三年观察期制度,明确3大类19种具体情形,定期分析研判。对影响期满,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的,纳入重新使用“绿色”管理;对经谈心谈话、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后,仍未引起本人重视,工作成效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高的,纳入有待观察“黄色”管理;对政治上不合格、廉洁上有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纳入不再使用“红色”管理。文件出台以来,共有23名优秀期满、表现优秀的干部被纳入可以市镇两级重新使用后备库,真正让干部下得来,也上得去。
“我们将始终坚持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全面落实《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既要把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及时识别出来、调整下去,更要在‘下’后干部教育管理上下功夫、出实招,细化干部‘下后再上’路径,激活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良性循环。”海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钱旭东表示。